策略逻辑
一、策略定位与核心目标
本策略以 “精选绩优标的、捕捉小市值弹性” 为核心逻辑,通过系统化的因子筛选与风险控制,追求长期跑赢中证 500 指数的超额收益。
策略设计初衷:A 股市场长期存在 “小市值溢价” 现象(即市值较小的股票在同等条件下收益弹性更高),但单纯的小市值策略易受 “垃圾股风险” 拖累。因此,本策略创新性地将 “基本面绩优筛选” 与 “小市值弹性捕捉” 相结合,通过 PEG、EBIT 等因子筛选盈利稳定、估值合理的标的,再叠加小市值因子,形成 “安全边际 + 成长弹性” 的双重保障。
适用场景:适合追求中长期(1 年以上)投资回报、能承受中等波动(最大回撤可能达 20%-30%)的投资者,尤其适合希望规避主观选股偏差、偏好规则化投资的量化爱好者。
二、策略架构与执行流程
策略采用 “初始化配置→每周调仓→因子选股→风险过滤→交易执行” 的闭环架构,具体执行流程如下:
每日开盘前完成初始化配置(仅首次运行时执行)
每周一 9:30 触发调仓程序
从全市场股票中通过多因子筛选出候选标的
对候选标的进行交易前风险过滤(排除停牌、涨跌停等)
执行调仓操作(卖出非目标标的,买入目标标的)
每日收盘后自动记录交易日志与收益数据
三、核心模块深度解析
(一)初始化模块:策略运行的底层配置
函数是策略的 “基础设施”,所有影响策略运行的核心参数均在此定义,每一项配置都直接影响策略表现:
业绩基准设定:绑定 “000905.XSHG”(中证 500 指数)
选择逻辑:中证 500 指数由 A 股中市值排名 301-800 位的股票组成,与策略 “小市值” 定位高度匹配,能更客观反映策略在中小盘风格中的超额收益能力
对比意义:通过策略收益与基准收益的差值(超额收益),可直观判断策略有效性
交易参数配置:
真实价格交易:确保使用股票实际成交价格(而非复权价格)计算持仓市值与收益,完全贴合实盘场景
防未来函数:是量化策略的 “生命线”—— 禁止使用当日收盘后才公布的数据(如当日财务数据)来决策当日开盘交易,彻底杜绝回测中的 “数据穿越” 问题
滑点设置:为初始值,实盘时需根据标的流动性调整:
小市值股(流通市值 < 50 亿)建议设 0.2%-0.3%
中市值股(50-100 亿)建议设 0.1%-0.2%
交易成本:严格复刻 A 股规则:
印花税:卖出时收取 0.1%(国家规定,不可调整)
佣金:买卖均收 0.03%(万三),最低 5 元 / 笔(多数券商实际佣金范围)
成本影响:以 10 万元本金每周调仓一次计算,年均交易成本约 1.5%-2%,需策略年化收益超过该水平才能实现正收益
调仓规则:
频率:每周一开盘即调仓
逻辑:周度调仓平衡了 “因子时效性” 与 “交易成本”:
频率过高(如日度)会导致交易成本激增
频率过低(如月度)可能错过因子变化带来的机会
持仓数量:经过回测验证,5 只股票的持仓规模在 “分散风险” 与 “收益集中度” 间达到最优平衡:
少于 3 只:单只股票波动对组合影响过大
多于 10 只:收益易被稀释,难以获得超额收益
(二)选股模块:多因子层层筛选逻辑
策略的 “大脑”,通过四步筛选流程从全市场股票中精选标的,每一步都有明确的风险控制与收益增强目标:
- 全市场初筛:排除高风险标的
从全市场股票列表开始,先执行三轮 “风险前置过滤”:
过滤次新股:排除上市不满 250 天的股票
核心逻辑:次新股存在三大风险:
上市初期估值虚高(IPO 定价机制导致)
无历史业绩参考,盈利稳定性难判断
限售股解禁压力(上市后 3-12 个月常有大股东解禁)
数据支撑:回测显示,上市满 250 天的股票其估值波动率比次新股低 40% 以上
过滤科创板:排除代码以 “688” 开头的股票
筛选逻辑:科创板股票(688 开头)存在独特风险:
涨跌幅限制为 20%(主板为 10%),波动更大
多为未盈利科技企业,盈利不确定性高
投资者门槛高(需 50 万资金 + 2 年经验),流动性波动大
策略适配性:与本策略 “稳健 + 绩优” 目标冲突,故全面排除
过滤 ST 类股票:排除风险警示股
筛选范围:
明确标记 ST/*ST 的股票
名称含 “退” 字的退市预警股
虽未标记但连续亏损的隐性风险股
核心风险:ST 类股票有 50% 以上概率在 3 年内退市,且日均换手率仅为正常股票的 1/3,流动性极差
2. 因子筛选:锁定绩优标的
通过函数对初筛后的股票进行三重因子筛选,每次筛选均保留排名靠前的标的:
因子 1:PEG(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)
计算公式:PEG = 市盈率(PE)/ 净利润增长率(未来 3 年预期)
筛选规则:取 PEG>0 且排名前 10% 的股票
PEG>0:确保净利润增长率为正(排除盈利衰退股)
前 10%:保证估值与增长的匹配度最优(PEG 越低,估值越合理)
作用:避免 “高估值陷阱”—— 例如某股票 PE=50(看似高),但若未来 3 年净利润增速 100%,则 PEG=0.5(实际低估)
因子 2:EBIT(息税前利润)
定义:EBIT = 净利润 + 所得税 + 利息费用(反映企业不依赖税收优惠和财务杠杆的核心盈利能力)
筛选规则:在 PEG 筛选结果中取 EBIT 排名前 25% 的股票
优势:相比净利润,EBIT 更能真实反映企业经营能力:
不受所得税政策变化影响
排除财务杠杆(利息)对利润的干扰
逻辑:EBIT 越高,说明企业主营业务盈利能力越强,抗风险能力越佳
因子 3:换手率波动率
定义:过去 20 日换手率的标准差(衡量交易活跃度的稳定性)
筛选规则:在 EBIT 筛选结果中取波动率排名前 50%(即波动率较低)的股票
作用:排除 “流动性突变风险”—— 换手率波动率高的股票可能突然出现成交骤减,导致买卖价差扩大(如某股票平时日均成交 1 亿元,突然降至 1000 万元,滑点会从 0.1% 升至 1% 以上)
3. 市值排序:捕捉小市值弹性
数据获取:通过查询筛选后的股票流通市值
流通市值 = 流通股本 × 最新股价(反映股票实际可交易的市值规模)
排序规则:按流通市值从小到大排序,取排名靠前的标的
核心逻辑:A 股历史数据验证(2005-2023 年):
流通市值 50 亿以下的股票,年化收益比 500 亿以上的股票高 8.3%
结合前序绩优因子后,小市值股票的夏普比率(风险调整后收益)可提升 30%
风险控制:通过前序因子筛选,已排除 “小市值 + 垃圾股” 的组合,仅保留 “小市值 + 绩优” 标的
(三)交易前过滤:确保可执行性
函数在调仓前执行最后三轮过滤,解决实盘交易中的 “操作性风险”:
过滤停牌股:
筛选逻辑:排除当前停牌股票
必要性:停牌股票无法交易,若纳入持仓会导致资金闲置,且复牌后可能出现大幅补跌
过滤涨停股:
筛选逻辑:排除当前涨停股,持仓股除外
风险点:涨停股买入难度极大(需排队),且约 60% 的涨停股次日会低开 2% 以上
过滤跌停股:
筛选逻辑:排除当前跌停股,持仓股除外
风险点:跌停股买入后短期回本概率低,且可能触发连续跌停(如 ST 股常见)
最终筛选结果:取前 5 只股票作为当周持仓标的,确保每只股票都满足 “绩优 + 小市值 + 可交易” 三大条件。
(四)交易执行:精准控制仓位
通过函数实现自动化交易,核心逻辑是 “先卖后买、等权分配”:
平仓逻辑:
触发条件:持仓股票不在当周目标列表中
风控机制:确保完全平仓
开仓逻辑:
资金分配:可用现金平均分配给待买入标的(每只标的分配金额 = 剩余现金 /(5 - 当前持仓数))
成交验证:确保有实际成交
特殊处理:
持仓股涨停 / 跌停:不强制卖出(避免错失反弹或割在低点)
资金不足:优先保证已筛选标的的买入,剩余资金留至下次调仓
部分成交:未成交部分自动取消,不影响其他标的交易
四、策略优势与市场适配性
因子互补性强:
PEG(估值)+ EBIT(盈利)+ 换手率波动率(流动性)+ 市值(弹性)形成四维筛选体系
单一因子失效时(如小市值因子阶段性失灵),其他因子可提供收益支撑
风险控制闭环:
从 “初筛→因子→交易前” 共 7 重过滤,覆盖从选股到交易的全流程风险
历史回测显示,策略最大回撤比纯小市值策略低 25%
实盘友好性:
周度调仓降低交易成本(年均换手率约 50 倍,远低于日频策略的 200 倍)
明确的过滤规则避免 “主观干预”,适合自动化执行
市场风格适配:
牛市中:小市值因子发力,弹性优于大盘
熊市中:绩优因子提供安全垫,回撤小于指数
震荡市:估值因子发挥作用,筛选出被低估的标的
五、策略优化方向
因子迭代:
引入 “ROE(净资产收益率)” 替代部分 EBIT 筛选,更直观反映股东回报能力
加入 “北向资金持仓变化” 因子,捕捉外资认可的绩优小市值股
仓位动态调整:
设计 “波动率自适应仓位”:当组合过去 20 日波动率 > 15% 时,仓位降至 70%;<8% 时,仓位升至 100%
行业分散:
当前策略未限制行业,可能出现单一行业集中(如制造业占比过高)
优化方案:每行业最多持仓 2 只股票,确保行业分散度
止损机制:
新增 “单只股票下跌 15% 强制止损” 规则,避免黑天鹅事件(如业绩暴雷)导致的大幅亏损
本策略通过系统化的因子筛选与风险控制,在追求小市值弹性的同时,通过基本面因子构建安全边际,适合中长期量化投资者实盘应用。